鯉魚門天后宮 見證百年風浪

天后是中國傳統的女海神。昔日香港水上經濟活動頻繁,靠海為生的人們,為求得到神靈庇護,於是紛紛建廟祭祀。今日香港境內約有天后廟100多間。

宋朝女海神

相傳天后本名林默娘,為宋初福建莆田湄洲人,精通天文、地理及醫術,死後多次顯現神蹟,海上遇難者常見一紅衣少女,往來風浪間,拯救遇溺者,因此華南各地天后廟內的天后像,都穿上大紅彩衣。元朝政府開始將天后納入官方體制,飭令閩浙沿海立廟祀奉,加封「天妃」神號。到了清代康熙二十三年(1684),清政府把林默娘加封為「天后」。清代不少福建人移居台灣,也將天后信仰帶到當地,成為當代閩台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。

海盜活動與天后信仰的傳入

香港早期的天后信仰,主要通過漁民、海盜、商賈三類人士的活動傳入。鯉魚門天后廟的建立,與香港早期的海盜活動有所關連。明清時代香港地區的不少沿海村落,村民都有參與海盜活動。前港督葛亮洪在其回憶錄中,稱出生於香港黃竹坑村的首位華人行政局議員周壽臣,曾向他開玩笑地說他的祖先是海盜出身。

相傳民族英雄鄭成功的部下鄭建,因未及隨鄭成功撤回台灣,鄭建及其部下流落鯉魚門一帶,後人以海盜為業。

乾隆十八年(1754),鄭建的曾孫鄭連昌在鯉魚門興建天后宮。廟內收藏的碑文謂: 「鄭連昌立廟,日後子孫管業。乾隆十八年春立」(該碑為 1953 年重修時所發現)。鯉魚門扼守香港島與九龍半島東面海峽要衝,鄭連昌在此興建天后廟的目的,除了祈求天后保祐海上平安之外,似乎亦有作為海盜哨站的用途。

287QC004_
▲天后宮建於鯉魚門海峽要衝

鄭連昌死後,海盜集團為鄭一所承繼,鄭一死後,張保仔與鄭一的妻子鄭一嫂統率餘眾。後來張保仔向清政府投降,餘黨四散,天后廟亦成為香港開埠前海盜活動的遺跡。

古廟的演變

當地年長的村民對天后十分崇敬,謂幾十年前天后曾經在此顯靈,日本佔領香港時在天后廟前放炸彈也不響,戰爭期間得天后保祐,村內也沒有死人。鯉魚門村沒有伯公或大王,也沒有祠堂,村民雖然在家中拜祖先,但已將天后宮當作公家祠堂。據該廟前廟祝陳牛先生稱:1953年天后曾經顯靈,有記者拍下照片,現在放在廟中供奉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,鯉魚門天后宮先後經歷三次重修:第一次為1953年,主要是擴大廟堂範圍;第二次是1986年;第三次是2012年,主要工程為在廟堂內另闢太歲殿。

鯉魚門天后宮除祭祀天后外,也有拜祀觀音與關帝,表現了明清時代以來中國民間信仰儒、佛、道三教合流的時點。與其他天后廟不同的是,鯉魚門天后宮周邊都被岩石包圍,廟後還可以看到一塊石頭與天后宮相連。廟前的門神雕刻在整幅木門上。該廟是由鯉魚門街坊會管理,廟祝基本上由鯉魚門村的村民擔任,該廟每年要將部分香火收入撥歸街坊會作為經費。過去鯉魚門村民也通過天后宮進行的宗教活動,建立與鄰近村落的友好聯繫。例如鯉魚門村與茶果嶺天后誕的唱戲,兩村一起聘請同一劇團表演,茶果嶺在三月廿三日正日先演;鯉魚門則在四月廿三日演出。

287QC005_
▲鯉魚門街坊會



發表迴響

探索更多來自 Kowloon Post 龍週 的內容

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,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。

Continue reading